跨界上牆,我們該如何製造用戶需求?

築宅屋 人氣:1.16W

  “曾有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名叫‘ 柯達’,1991年時,他的技術世界同行10年,但是2012年1月破產了,被做數碼的‘索尼’幹掉了;當‘索尼’還沉浸在數碼的喜悅中時,突然發現,原來全世界賣照相機賣得的不是他,而是做手機的‘諾基亞’;然後呢,原來做電腦的‘蘋果’把手機世界老大‘諾基亞’給幹掉了……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360的出現,直接把殺毒變成免費的,淘汰了金山毒霸;淘寶電子商務2012年一萬億的銷量,逼得蘇寧、國美這些傳統零售巨頭不得不轉型。”

跨界上牆,我們該如何製造用戶需求?

  而當跨界時代到來,地板瓷磚刺繡吊頂各企業都開始覬覦牆面市場,他們會拿出怎樣的誠意?面對這樣的變化,塗料和牆紙企業又改作何應對?對此,關聯着品牌與用戶的設計師們又有哪些心裏話?8月15日下午,華東圈子裏一場關於上牆的討論將這場“宮鬥內心戲”層層扒開。

  如果不能大規模推廣,跨界材料上牆的意義?

  都說跨界材料上牆,說得熱熱鬧鬧,看起來很美,但現實市場究竟如何?站在線的品牌商似乎更有發言權。

  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16年之久的西班牙保杜莎瓷磚王順凱告訴筆者,他們曾經有一個客戶,光吊頂貼瓷磚就貼了400萬,全是施華洛世奇的水晶,但能說它算是一個潮流嗎?王順凱覺得無法複製,無法真正從產業化角度去做的就算不上潮流。

  王順凱的案例拋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關於跨界材料的上牆,目前的這些材料,無論是瓷磚也好、地板也好、甚至吊頂也好,做得好確實十分漂亮,但是這些都還沒有一個可以大量使用的範本,而如果都依靠純定製,那這個市場必然無法做大,高成本的定製,中國又有多少消費者能夠承受如果只有極少數一些高端的消費者能夠用的話,這件跨界搶牆頭的事我們還值不值得拿來深挖,深做呢?

  當然,對於這個話題,我們可能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降低定製成本,降低人工成本,讓定製也變得平價,一種則是探求一種可以讓地板瓷磚等跨界材料全面上牆,消費者也能接受的案例、範本,而這無論哪一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這場爭奪戰,跨界材料企業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跨界上牆,我們該如何製造用戶需求?

  這場跨界上牆的探討,吊頂企業作爲異軍的一方也在悄然做着佈局。而實際上現在大多數的吊頂企業在談所謂的頂牆一體化的時候,都是在做全屋的所有的實木板材的牆面系統。對此,友邦集成吊頂熊朝平告訴筆者,自己不敢說這個事情未來會怎麼樣,但是當下卻覺得有點像在強迫地製造一個用戶的需求。而這個需求是否真實存在,現在判斷可能爲時尚早。

  但他同時也坦言,需求總是人去創造出來的,可能目前吊頂還是作爲一個小衆品類,但既然大家都開始思考這件事,那麼如何在整個家居行業裏,大家去進一步推進,確實值得討論,無論從設計師角度還是從企業角度還是從用戶層面,採用一個更輕量化的,讓用戶更容易接受的這種方式去推進。

  從搶地盤到畫牆頭,誰還沒個危機感?

  顯然,在這樣一個跨界時代,奉行精工細作匠人精神的同時,任何一個傳統制造企業都不該只固守於曾經的輝煌。就好比上牆這件事,曾幾何時,我們認爲只有塗料可以,後來我們接受了壁紙,而如今,地板、瓷磚甚至吊頂都變成室內牆面設計的寵兒。在這場大戰中,似乎誰都有機會,又似乎誰都是危機重重。就像剛纔提到的瓷磚品牌和吊頂品牌的思慮那樣,上牆這事大家都在做,但大家也都在思考,這樣做的意義,這樣做的價值,這樣做的未來。

  聖象集團王德鬆說,地板上牆這件事確實不少企業已經開始開展,也確實有所收穫,但從表現力來看,大面積上牆的例子還很少。所以目前用戶能夠接受的還是以局部空間,點綴式的爲主。譬如酒吧間,個性化別墅閣樓或書房等。一般來說木材的裝修率在43%這個分界線會比較適合,43%以下會給人一種非常良性和溫暖的感覺,而43%以上大面積,這種親近感反而會下降。所以王德鬆覺得,其他品類對於上牆這場爭奪戰不用過於擔心,因爲大家都還在摸索。

  但要說到危機感,笑稱自己“被跨界”的展辰塗料湯孝波坦言,跨界材料開始搶佔牆面裝飾市場,尤其是硅藻泥、牆紙迅速發展後,現在的塗料行業,包括以立邦、多樂士爲首的外資品牌都已開始意識到單戶用漆量減少的問題。因此現在的塗料企業也開始跨界——做牆面裏面的東西。以前不做的防水,現在開始做了,以前不做的外牆,現在開始推了。

  你看,當00後都開始出來賺錢養家,別說70、80,90後都感受到了危機。有危機就得有對策,資訊化太過高速發展的年代,人人都危機重重。“不變”儼然已經成了“瀕死”的早期症,折騰出個新空間,折騰出個新活法,嘗試總是沒錯的。從搶地盤到畫牆頭,份額小還關係,畢竟,活着總得自己點新盼頭。

  無論如何激烈 這場牆面爭奪戰的贏家總是用戶。

  產品多了,用戶的選擇面也廣了。

  品牌多了,競爭激烈的,用戶可享受的實惠價的機會也多了。

  上海沁人裝飾的告訴筆者,其實材料的跨界對設計師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因爲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設計一個空間,牆的面積的是的,如果從預算來說牆整個的預算佔得也是多的。

  這樣看來,似乎這場牆面爭奪戰無論開展有多激烈,贏家總是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