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鬱專:任何設計都必須有一套支撐理論的解析說法才行

築宅屋 人氣:2W

設計上不同的風格就是由歷史、社會演變而來的"生活形式",而生活形式的在於多數人的喜好習慣形成風氣,這個叫風格。設計師本身是無法形成風格的,所謂的大師創作風格,其實只不過取其精華創新而已。這個是本人對於風格不同的看法。而客戶的設計需求也是來自社會結構形態的改變,在設計專業上應該廣泛去研究歷史社會演變,才能更體會不同層面客戶的心理跟需求。這樣的設計理念一來有引經據典的依據,二來更有自我創新的專業理念,好的人文內涵設計作品才能誕生。而非只狹隘的抄襲或是專一某一種設計領域。

專訪林鬱專:任何設計都必須有一套支撐理論的解析說法才行

【設計本】 :各位親愛的網友大家好!歡迎相約土巴兔訪談,我是李佳。很高興在中秋佳節,我們請來臺灣知名設計師林鬱專先生。在此祝土巴兔網友節日快樂,也祝海峽兩岸同胞節日快樂。林鬱專先生出生建築世家,在二岸業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自88年起進入設計界,歷經起起浮浮二十年逐漸成爲了一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我們將一起來分享他的成功經歷。

【林鬱專】 :很高興能來到土巴兔訪談,與各位網友交流與探討。逢中秋佳節,在此祝大家節日快樂。謝謝!

【設計本】 :作爲臺灣知名設計師,又出生在一個建築世家,而您在大陸的設計業務也開展了七八年,我想每個土巴兔設計師網友也都很想知道臺灣的設計行業是個怎麼樣的情況,和我們大陸有什麼差異,各有什麼可借鑑學習的地方。

【林鬱專】 :在六七年前,我就在網絡發表一篇關於兩岸設計界的看法,“臺灣室內設計業介面臨的危機意識以及因應之道”,中間提到預測將來大陸高度發展之後,對於臺灣設計師帶來的衝擊,現今看到大陸的發展跟預期的有超過而無不及。大陸的設計,這幾年幾乎以跳躍式的進步,正逐漸活耀在世界的設計舞臺,正因爲內地的經濟大建設,帶動整個設計業界,其相關的技術正逐漸成熟,在沿海各大都市的設計院以及室內裝修設計公司的水準,幾乎都有不錯的評價。其中高度發展的模式由抄襲摹仿到現在的創新,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但也因爲快速發展產生中間許多矛盾,造成專業上的差異太大,良莠不齊的競爭還有點時日提升。

臺灣的設計專業養成是按部就班的,無法一促即成,也很多人熬不過放棄這個專業。也可能是臺灣執業環境的舞臺太小,所以設計專業畢業的人才必須要出社會經歷個五年以上磨鍊,纔算是真正可以獨當一面的設計師。這邊的設計比較重視概念跟創意、實用機能以及人文的琢磨,凡任何設計都必須有一套支撐理論的解析說法才行,另外也有一股出國考察觀摩世界各國比較前衛設計的潮流,做爲日後設計的參考依據。而客戶也喜歡享受着跟設計師互動的討論,慢工出細活下,說難聽就是臺灣的客戶要求比較高、刁纏喜歡耗時間,這種情況下設計師要成熟時間就拉長了,但是若是站在專業基礎養成的角度下,這樣的訓練跟不合理的磨鍊對於日後是有正面幫助的。在設計跟工程上的正體作業,因爲多半是小公司所以任何作業都要歷練過,這方面我覺得臺灣設計師相對是比較完整的訓練。因爲舞臺不大項目小,所以再貴的設計收費也比不上一場小工程利潤的多,因此設計含帶施工是很普遍的,只要取得信任跟敲定費用,客戶會信賴設計師的工藝質量,而不會自作聰明去找包頭施工。由設計主導工程是這邊理所當然的作業方式,由整個項目投入的時間跟人力才能獲得較高的利潤報酬。單獨設計收費不施工的也有,但很少就是。

反觀大陸早期在設計作業的時效上,給我的感覺好比是設計工廠,大量繪圖員製造類似的設計空間產品。能抄就抄能套就套用,因爲每個人背後還等着一堆項目要消化。所以早期甚至到現在有些作品的相似度很高,原因出在整個社會高度發展,客戶無法等代,要迅速消化所有項目轉爲利潤,這也非無可厚非可以理解的社會文化。這二年我接觸大陸設計界這種情況已經逐漸減少了,客戶一有錢了,想法肯定特別多,要求完美的心態也就更堅持了,當然在設計琢磨的時間也會拉長,往往設計經過緩衝的來回思考就會有好的作品產生。

設計收費制度在大陸還須要再提升,設計也是專業付出沒有免費的。而在設計跟工程上目前有種現象,就是市場部業務主導項目的取得或是工程公司丟給設計師項目作業,感覺設計師被主導了,變成被動了,該有的權益跟利潤被剝奪了,也無法有機會到工地去真正歷練過,變成只是設計畫圖的角色。當然也有本身不想涉及工程的心態只想內部設計作業,這樣只會阻礙設計的進步,那是未來穩定之後的理想。對於工程工藝方面也不是好事,施工廠商無法受到嚴格的質量監督,只針對自己利益去完成工程,利益跟工藝質量的取捨下肯定選擇賺錢爲主,對於客戶花錢而沒有完美的空間也是一大損失。

所以,完整的設計歷練必須包含設計、還要歷練自我的人際關係去爭取項目業務的來源、工程工地施工經驗以及項目利潤風險控制等會計作業。有錢有時間就要多出國去實地看看,多吸收好的觀念跟作法。這樣對於日後想自行創業的設計師纔能有更好的鋪路。

【設計本】 :林老師一直都保持和內地青年設計師的交流分享。從早接觸內地設計師到現在。內地青年設計師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有哪些不足地方需要加強?

【林鬱專】 :我的qq號碼6502940數目很少,表示我十多年前由OICQ便加入,主要動機是想多認識大陸朋友以及多瞭解各地不同文化跟風俗,想區別早期臺商回臺灣所陳述大陸不同的情況,想自己更真正實地去了解真實大陸百姓的想法。因此也認識不少好友也從中獲得很多自己想得到的答案。這中間我看到內地的年輕設計師,只有一個看法就是都非常勤奮努力,這是在臺灣目前的年輕人安逸慣了的差別。大陸年輕設計師進取向上吸收充實自我的企圖心很強烈,當然背後的支撐原動力就是想盡快獲取財富改善經濟。

大陸設計論壇上的互動很活躍,大家彼此交流討論,互相提供數據跟訊息,彼此從中獲得更好的成長,這是在目前的臺灣網絡論壇上很缺乏的現象。但是大陸論壇中我也看到其中的矛盾現象,明顯的就是普遍都着重在以效果圖好壞來評斷對方的設計功力。這個我在土巴兔也發表過對於效果圖的省思,設計不只是美化的效果圖而已,好的效果圖跟一個完工的完美設計空間現場拍照,二者是截然不同的領域。前者只要美術底子好的人但不懂設計,幫設計師代工完稿,也可以畫出一張好的效果圖,不代表他的設計功力就是強大。後者代表一個完整的設計,一條龍的完成纔有如此賞心悅目的空間,中間過程都代表很多人的心血付出。

還有太頻繁而且輕易的數據取得,模型大家都有,套來套去都感覺似曾相識的設計。難聽的就是全部抄成一個樣。所以要檢視一個設計師的好壞很容易,比如很多設計師跟我交流,問我他的設計怎樣?我都會這樣回答,把效果圖上的套用模型通通拿走,剩下的空間你告訴我還有啥是你自己的設計創意?這個其實也是反應真實社會的執業狀態,設計師目前多半隻能主導硬件的設計,對於軟裝佈置方面還是有客戶自行主導採購,當設計施工後完工的景象纔是我們設計圖紙的部分,看到完成現場的空間頂多是效果圖的七成完成度而已。至於剩下三成軟裝部分是由客戶自行採購的,我們只能期待對方搭配之後跟效果圖儘量接近就是。當然在軟裝這一塊若是能主導是完美不過了,也可能就是未來轉變的商機。之前經驗我去美國幫客戶設計一套別墅,瞭解到在美國的硬裝設計師多半隻針對商業跟公裝爲主,家裝硬裝部分多半由建築師一手到位包辦,所以他們的家裝設計師其實也就是軟裝佈置設計師,所以這個行業很適合美術專業的人或是對於美學有專長的設計師投入,我的看法未來在大陸將會更成熟發展。

【設計本】 :採訪前我看過林老師在土巴兔發表的一篇心智圖的文章,連我也深受啓發,土巴兔網友也都給了很高的評價。聽同事講,林老師在哲學,歷史,心理學,地理,甚至人類社會學上都非常有研究。我想知道的是,一個設計師是不是除了要懂專業上的知識,更要多涉獵其它人文學科。這些學科又是怎麼影響設計的。

【林鬱專】 :心智圖只是一種右腦啓發訓練的思考跟記憶方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網絡上搜尋資料學習。

很多人對於設計的觀念,多半想到設計就只是空間風格視覺變化的狹隘觀念,其實設計是包含很多文化跟科學專業集合為一體的行業。多年的經驗以及人生感觸,社會一切相關產業,讓我悟出設計的真諦是研究社會學,往上推研其實就是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進步。社會的根源來自歷史變化,一切的風格、文化纔是符合人文設計的根源。研究歷史以及觀察社會一切的事情瞭解的多寡,是對設計能更賦予生命跟內涵。

設計上不同的風格就是由歷史、社會演變而來的"生活形式",而生活形式的在於多數人的喜好習慣形成風氣,這個叫風格。設計師本身是無法形成風格的,所謂的大師創作風格,其實只不過取其精華創新而已。這個是本人對於風格不同的看法。而客戶的設計需求也是來自社會結構形態的改變,在設計專業上應該廣泛去研究歷史社會演變,才能更體會不同層面客戶的心理跟需求。這樣的設計理念一來有引經據典的依據,二來更有自我創新的專業理念,好的人文內涵設計作品才能誕生。而非只狹隘的抄襲或是專一某一種設計領域。

在線轉

【設計本】 :林老師也和普通的設計師一樣,先從底層繪圖員做起,到自己開公司併兼職大學講師。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您有遇到過什麼難題嗎?能不能說下在創業過程中印象比較深的事情呢?

【林鬱專】 :其實我真正設計開竅是在自己創業之後,出社會近十年都在幫別人打工,由於我念的專業是建築,所以很完整的歷練建築相關主修跟副修的領域,從建築師事務所作建築設計到建築工程營造施工、景觀設計到房地產公司的開發業務、建築工程管理、以及室內設計的真正作業開始,甚至去兼任講師。這個中間過程一度讓我心中很疑惑矛盾,雖然每個階段都很紮實的歷練過,但是跟同學比較之下,好像我都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專精執着過。同學之中有建築設計到變成建築師、開建築工程營造廠、開室內設計公司、開建材公司賣建材的,似乎他們從未離開過原本執著的興趣行業,而我卻不斷的在建築相關領域遊走,沒有真正的定位。之所以會從打工到自己創業,也是迫於社會經濟蕭條的無奈,公司不賺錢要收了,我只好被迫選擇自己專精喜歡的室內設計創業。因為考量是建築領域投入的資本太龐大,不是我可以承擔的風險也沒這種資金,相對設計中以室內設計範圍小,資金投入成本小,也是我的興趣,所以創業之後才專作室內設計。當年1998我34歲。

創業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遊走多領域的經驗纔是我的資產,跟別人專業比較之下,才曉得我的專業領域比別人懂的更多更豐富。一切疑惑頓時都開竅起來,也更得心應手投入屬於我自己的工作。這個當中初期有一件是讓我開竅的重要人生轉折點,一開始創業業務不是很好,但是一個學長建築師介紹給我一個客戶,是要彌補他建築設計上不足的細節,客戶要求很高也很有錢,是一位搞貿易皮件設計賺錢的留美碩士知識分子,剛開始我先幫學長作一些建築設計中的裝修節點細節規畫,因爲建築師不懂現場實地施工經驗以及室內設計,施工廠商沒有具體圖紙可以施工,所以我的優勢便突顯出來,到得到客戶青睞,要求我直接對他交待跳過建築師對他全部負責,包括設計跟施工。很多施工的作法客戶都要求跟時下的作法不同,要我提供有更好的創意跟作法,初期我很保守只是拿以往經驗感覺比較好的東西出來建議,客戶都全部吸收接受了,但是客戶追問難道沒有更好的?或是別人沒有的特殊設計?這時我驚訝了,原來有錢有理想的客戶心中想的不是一般跟別人一樣的作法,要突顯以及有特殊的設計創意才行,於是我終於設計開竅了,遇到伯樂的感覺,甩脫以前就有經驗的包袱,自由自在的發揮,沒有預算限制的包袱,跳脫一般的作法,這樣的結果受到客戶的支援跟肯定,享受真正設計帶來的樂趣跟成就感,也因此瞭解有錢人的不同想法跟需求,有別於以往多半是一般客戶的做法差異很大,只要拿出來的東西可以說服了,錢對有錢客戶不是問題,重點是要喜歡。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這一生有遇到這樣的客戶,而且是創業之初就讓我遇上,值得了。

【設計本】 :林老師, 您曾經幫助過土巴兔網站上的一位設計師。對他設計的別墅項目方案進行調整修正,這套修正方案引起了廣大設計師的反響。豪宅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特點比如說有一些什麼原則?

【林鬱專】 :豪宅的定義,就是有錢人或是成功的企業家犒賞自己一生的努力,用財富建立屬於自己可以炫耀跟流傳後代子孫的宅院。我都稱之爲傳家堡。當然先摒除傳統四合院的庭院古建築以及西方古堡建築,單單界定豪宅是在超大面積的大樓豪宅及大別墅的豪宅的範圍內。

剛剛前面說到有錢人的想法以及需求是跟一般百姓不同,所以設計的思惟也要跟着調整,就算自己沒住過豪宅也要懂得有錢人的生活方式跟習慣,這樣纔有辦法跟客戶溝通,這個切入設計的前題,初期展示的項目業績多半要靠打工時代所做過的項目作品爲主,不然剛開始出來創業,或是沒有做過豪宅,沒有象樣的代表作是不會被有錢客戶採用的。豪宅有一個共同的趨勢,除了大面積外,就是具有國際觀的住宅生活形式,通常客戶出國頻率很高,都知道國外的豪宅具備怎樣的內容條件跟有品味的生活享受方式,所以幾乎都會要求設計師實現這樣的空間內容。這種不是有錢的暴發戶可以簡單搞定的,所以在沒出過國的設計師感覺就比較吃虧,有好的創意但是沒國際觀,往往在跟客戶溝通會有觀念的落差。所以設計其實就是要給與客戶生活概念、領導更前衛的創意,面對更高端的客戶,你就要從多方面吸收充實專業知識才能說服對方,以及迎合對方想要的空間需求。

剛剛說的設計內容注意概念,其實應該說豪宅要注重的細節很多,總結是空間到處都有可以看到的設計創意、格局寬暢動線順暢、風格視覺大氣亮眼值得讚賞、設備前衛高科技、材質特殊、特別是日後的工藝質量嚴格要求,重要的是要有主題設計。所謂主題必需跟客戶行業、喜好興趣息息相關的設計,可以隱約或是一目瞭然讓主人炫耀,以及跟訪客彼此談論話題甚至羨慕嫉妒的設計。

【設計本】 :在裝飾設計中,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裝修的學問,那麼在設計的過程中會不會受到裝修的某一些限制而影響到整個設計呢,跟大家分享下你是如何在設計中巧用裝修?

【林鬱專】 :裝修在中國有幾千年文化,內地文革破四舊之後到現在才又漸漸興起,臺灣香港等地則是一直延續這種傳統裝修理論,當然前題要看個人有沒有信裝修而言。裝修說穿了,人生不順的人想改變要讓自己更好更賺錢更安定平安,有錢有勢的人想要維持目前光景甚至更成功,都是利益目的結論。

這個社會,設計師遇到裝修師也要禮讓三分,畢竟客戶出錢,裝修又主導客戶,設計師只能迎合就是,這個在南方的福建跟廣東盛行,所以搞設計的遇到裝修多少都有點無奈,很多好的設計遇到裝修限制要大改變的,往往都要遷就變成不合理的設計,這個時候我的經驗,通常要客戶再找一個不同學派的裝修師來指點,因爲裝修每家學派都不同,各有各的說法,找過三家之後可能客戶自己也迷糊沒主張了。室內格局不好要設計變更,往往大樓的剪力牆結構就卡死一堆了,若是再加上裝修論再卡進來,那這個設計根本無法發揮,只能配合業主說啥是啥,不然就是曉以大義改變觀念,很艱辛的。所以很多設計師乾脆自己去學堪輿學,自己幫客戶看裝修主導設計,這是面對信裝修的客戶的解決辦法,由被動轉成主動。若是不是很專業的懂裝修,至少裝修書籍要多看,懂得基本概念來作設計,這樣多給客戶意見也是不錯的設計服務。

【設計本】 :現代都市人相對比較較浮躁,但是要想在一個設計行業立足,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但這個過程不是誰都能忍受與堅持的。在20年的設計生涯裏, 能談談您的設計之路發展的幾個階段嗎?辛苦的是哪個階段?

【林鬱專】 :設計跟藝術一樣要堅持得住很困難,原因就是出在能否溫飽,以及能否熬出頭出人頭地。很多堅持不住的人放棄改行了,就是有一頓沒一頓的無法安穩過日子。白手起家的設計師困難,沒有任何的支援下要堅持的確不容易,要爲五斗米折腰委曲自己,這個跟有理想甚至骨子裏有點高傲的設計師個性嚴重相違背。所以我個人感受在沒有成功之前,就是要未雨綢繆,要隨時準備庫存量來支撐往後不順利的歲月,不能賺多少花多少否則很快就會陣亡。有充沛的庫存量就會有充分的執業選擇權,不夠的只好再委曲自己撐下去,因爲爲了生活沒得選擇。

個人至今我覺得也沒闖出啥成就,有點汗顏。還要再繼續奮鬥才行,階段性其實也沒明顯區分,項目由小到大的區別而已,員工由多到寡到合作模式,其實設計本身的頭腦就是要靈活,懂得適應社會跟自我提升的機動改變,不能一成不變的,先求生存再求好的原則。

執業當中辛苦的階段是這幾年的臺灣社會景氣蕭條,尤其面對客戶的荷包不穩定都是風險因素,設計兼施工,工程是存在風險的,小損失讓你半夜睡不着揪心疼,大損失讓你利馬陣亡傾家蕩產,執業生涯小損失是肯定有的,但是多年累積起來也是很心疼的,以往的心態是不去想認賠了事,當作少賺繼續往前走就是,但是目前臺灣景氣跟舞臺確實是個人覺得辛苦的階段。

【設計本】 :林老師,近打算在大陸設立設計事務所。爲什麼會選擇以南京爲出發點呢?南京目前又是怎樣一個裝飾設計環境?

【林鬱專】 :不是開公司,而是找到適合的長期合作模式,畢竟對於內地不是長期工作無法冒險投入,以前也看到太多臺灣設計師朋友失敗的例子,所以我選擇自我人才的投資,先長期發展熟悉市場再說,一切都要以內地思惟本土化爲主,建立當地人脈重新開始。剛剛全面提到艱辛以及瓶頸,二種考慮,一是把想放棄改行,跟改變環境繼續堅持設計這個行業,相比較,我選擇改變環境繼續堅持下去,尋求再突破的挑戰。

至於爲何選擇南京出發的原因,因爲往年在廣東、廈門、上海的感覺,都是高度發展的飽和狀態,尤其上海海內外人才濟濟,去了也不見得有優勢存在。對於南京有點莫名的感情,可能是國民政府以前的舊首都吧,江蘇的省會南京,可以南京之外掌握江蘇的業務,也可以往西發展安徽、江西、山西、湖北等中部各省的業務,南京地理位置很適當。剛好近中央發表一項政策,中部各省崛起政策。正好不謀而合我的想法,這個代表未來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跟商機,我現在過去還不遲。也跟即將配合的南京設計公司有相對的共同理念,所以我選擇國慶之後到南京長期發展。

【設計本】 :風格潮流的變化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您認爲房屋的風格定位是主要取決於業主的喜好,還是設計師的影響,二者孰重孰輕?

【林鬱專】 :這個問題容易,在還沒有行成所謂真正設計大師之前,設計師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設計專業服務客戶。所謂風格的喜好個人覺得是客戶自我本身的意識形態來決定。先不討論爲何客戶喜歡這種風格,背後原因太多了,跟顏色喜好一樣,都是很主觀的。既然客戶的喜好是主觀又明確的,我們按照我們的設計專業去滿足客戶的設計需求即可。

【設計本】 :設計師的門檻較低,競爭較大。很多時候設計類院校的學生並不好找工作,您爲一位的設計師,同時也曾是臺灣的大學兼任講師。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臺灣在設計類教學中有哪些優點,值得內地的學生進行學習?

【林鬱專】 :設計執業人員中分成建築學系跟美術學系二種不同科班出身,可能本身我是建築背景出身,我個人比較主觀認定設計養成專業比較成熟一點,畢竟建築是理工科,美術的文理科,設計含工程的領域,理工科出身的比較佔有優勢。況且建築要學習的範圍太廣泛,都涵蓋設計一切。門坎不高其實在於政策有沒有真正落實證照考試製度,一旦資格認定嚴格之後,入門的門坎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入行的,這個在臺灣目前有嚴格實行室內設計師的證照考試,相當大陸的室內建築師乙級,但不是用資格認定,而是透過考試取得。

之所以畢業工作不好找,原因兩岸都差不多,畢竟業務多、忙了,要找個幫手來消化,若是來的是剛畢業沒經驗的新鮮人,無法立即投入生產效益,還要花時間培訓教育,這樣對於企業主的算盤是不划算的。

因此在學學生對於自我專業提升充實是必須,也要多花時間在寒暑假到事務所多學習,先不必計較待遇,以強化自己專業優先。這樣減少出社會的銜接空檔,比較有優勢找到適當的工作。

臺灣的設計教學比較着重學生的理論概念啓發,加強學生國際觀,對於設計課題都要求學生在理論上基礎的紮根,對於藝術歷史人文非常着重。實務方面則多觀摩以及尋找社會專業人士來任教,就是要減少學生出社會的落差,不然專任的教師教授長期在象牙塔裏面難免跟社會脫節。技術訓練可能都在繁多作業中訓練。求學過程更長熬夜畫圖的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就算出社會這個行業的生態也是如此。

大陸學生其實也非常,跟隨教授作實務的項目也很多,這些都是有幫助的。設計這個行業沒有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彼此共勉之。

【設計本】 :對於從事設計行業多年的設計師,對設計潮流、設計趨勢都會有一定的敏感度,能簡單談下目前的流行什麼樣的設計、什麼樣的風格嗎?您有沒有自己較偏愛的色彩、材料和設計元素?

【林鬱專】 :設計是滿足有錢人享受的玩意,在都市跟鄉下就有明顯執業的區別,以及花費多寡的區別。所以設計是跟房價成正比。當然在時代流行的趨勢是會有的,不過我個人認爲,流行是趨勢,流行也代表短時效的趨勢。風格的喜好不同在房產的室內設計中是沒有一定的流行原則的,頂多只是建材、設備流行跟商業行爲的流行改變。畢竟一套辛苦賺錢換來的房子,至少要長期居住的空間,若是跟隨流行,那種感覺是完全沒有主人個人喜好風格品味,而且在日後別人眼光看起來會格外俗氣,因爲設計是量身定做的行業,跟有沒有流行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混搭風設計倒是可以有不錯的嘗試,展現比較多元的文化在一個空間。

我個人比較喜好的是白色的休閒的設計風格,融合自然的元素,水、石頭、木、鋼鐵等自然材料元素的組合加以設計,個人覺得這樣耐看,前衛又休閒更不會退流行。也可以得到心靈的舒放。當然要奢華低調可以在私密的重點空間一角另外設計,稍微犒賞一下自己的辛勞。呵呵,這些風格元素的文章在我土巴兔的網站中日記,都有發表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看看。

【設計本】 :聽人講過林老師在施工設計中,具有一眼馬上分辨誤差小於3mm的感覺。呵,這可確實很神。這算是天賦嗎?在影響一個設計師的成就上,林老師認爲天份和勤奮哪個更能決定。

【林鬱專】 :呵呵,這是天生的。視力的敏感度包括比例的感覺,也是天生,可能對於美感有比較自我的優勢。

自古以來藝術是天份居多,但是設計師還好不是畫家,畫家是靠天份跟努力獨自完成作品,而設計師是靠專業養成,也是集衆人力量完成整體設計作業流程,沒有天份但肯努力的人一樣可以成功,當然有天份的設計師經過努力可以更加快速比別人成功。

【設計本】 :非常感謝林鬱專先生,分享的他的成功經驗.希望今後會有更多像林鬱專先生這樣的設計師。由於時間的關係,的訪談就要結束了。林鬱專先生同時在工作室中發表了多篇有關設計方面的文章,非常適合大家細細的品讀。(來源:設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