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財年戰略發佈 宜家如何應對行業新趨勢

築宅屋 人氣:2.81W

針對日新月異的中國市場和對便捷、服務等有更高要求的中國消費者,宜家中國於去年8月底在北京宣佈了其全新的“未來+”戰略,致力於透過渠道拓展、數字化、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以成爲消費者的“家居生活服務專家”,進一步深耕中國市場、創造更多價值、更好地服務中國消費者。

8月26日,宜家中國在上海舉行以“家的無限值“爲主題的2021財年媒體發佈會,對於過去一年的戰略及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回顧總結,並明確新財年將堅持“未來+”戰略,聚焦可持續、可負擔。

2021財年戰略發佈 宜家如何應對行業新趨勢

後疫情時代,宜家的渠道拓展與數字化轉型

在“未來+”戰略的指引下,宜家中國在過去的一年中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並在很多關鍵領域進行了新的投資和嘗試。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整個家居行業都產生了巨大沖擊,宜家也響應防疫要求對線下門店進行關停,這對其業績產生了消極影響。發佈於去年的宜家數字化轉型戰略可謂正當其時,有效幫助宜家迅速鋪開線上渠道。

今年3月,宜家天貓旗艦店上線第一天店鋪粉絲數即超過34萬,開業一週達到100萬,而宜家購物APP每日活躍用戶量達到15萬。宜家購物APP和天貓旗艦店滿足了消費者足不出戶逛宜家的願望,有效地提升了宜家中國的線上銷售業績。

線下渠道拓展方面,宜家過去一財年在廣州、鄭州、貴陽、長沙和青島宜家等地開設了7家新店,這一數字創下了宜家全球的歷史記錄。同時,上海楊浦小型商場和靜安城市店作爲宜家探索新商場模式、在城市核心商圈佈局的首批項目,爲消費者提供了不同的互動體驗,也極大地提升了宜家在消費者中的可觸達性。

宜家中國區首席數字官李宗穎表示,成爲全渠道零售商對宜家有重大意義,宜家希望以全渠道方式,爲消費者提供統一的購物體驗。

在新財年開啓之際,宜家明確將繼續保持“未來+“戰略所確認的發展方向——透過形式多樣的門店模式和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提升宜家的可觸達性、透過更多創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賦予消費者更好的購物體驗、致力於在更多觸點成爲消費者的“家居生活服務專家”。

在新的一年,宜家的線下渠道數量會進一步增加,上海徐匯宜家商場作爲宜家首個升級改造的“明日商場“項目也會正式啓動。此外,宜家還會繼續在上海和大灣區內的廣東市場探索更多新型門店模式、透過全屋設計服務爲消費者提供集審美、功能和可負擔爲一體的家裝方案以及專業的點對點服務。

在消費者端,宜家推出了2021財年針對後疫情時代的品牌重點——可持續和可負擔,希望透過更可持續、低價且有意義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爲消費者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同時,透過貫穿公司運營、人與社區等方面的可持續的努力,展望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面向未來,宜家如何應對行業新趨勢

作爲全球領先的家居零售商,除了拓展全渠道,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之外,宜家如何應對智能家居、定製家居等新趨勢也受到廣泛關注。隨着5G基礎設施的全面鋪開,智能家居作爲物聯網的重要一環也備受矚目。宜家在智能家居領域又有怎樣的佈局呢?

據宜家中國副總裁張麗娜介紹,智能家居一直是宜家產品系列的重要板塊之一,宜家也已經推出過智能燈泡和智能音響等智能家居產品。與其它智能家居領域玩家不同的是,宜家並不注重對智能家居流量入口的搶佔,而是借用科技手段,融合宜家積累多年的對“家”的理解,解決用戶切實的痛點。

在智能家居的戰略佈局上,宜家更多地選擇在智能家居全板塊,與不同類型的合作伙伴,打造開放的智能家居生態體系,將宜家的理念真正滲透到產品中去。以宜家和小米合作的智能燈泡爲例,小米負責“智能”,而宜家則基於自身對家庭環境、燈光設計的深入理解,提供更理想的燈光解決方案。

宜家面對家居產業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始終保持了對自身優勢的清醒認知,“宜家最核心的競爭優勢,我們是家居生活服務的專家。”張麗娜曾在採訪中這樣表述宜家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家居行業勢頭正猛的定製家居,宜家也發覺了消費者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的家居生活需求。基於對消費新需求的認知,宜家在2019年推出了全屋設計服務,目前這一服務已經覆蓋了宜家全部門店。

與定製家居企業不同的是,宜家的全屋設計更多圍繞其自身產品來做“搭積木”的工作,用現有的品類繁多的傢俱和配件,針對不同家庭風格來進行搭建。這使得宜家無需爲滿足各種不同的家居空間而進行非標生產,但也對空間設計師對宜家產品的熟悉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着衆多雲設計軟件的出現和應用,定製家居爲消費者提供個性化設計效果圖的時間也大大縮短,而宜家當前的設計服務效率則明顯落後。大受歡迎的全屋設計服務供不應求,許多消費者要排隊等候才能預約服務。如何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品質,滿足消費者的家居設計需求,是宜家仍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面對智能家居的新潮流,或是定製家居的衝擊,宜家始終圍繞自身產品做佈局,深入挖掘自身作爲家居生活服務專家的競爭優勢。

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家居市場,到底是新潮流可以迅速佔領市場份額,還是經典產品可以歷久彌新,或許還需要市場的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