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

築宅屋 人氣:1.15W

端午節

【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下面將從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吃什麼,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由來等資訊,詳細給您介紹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 第2張

當吃糉子的時候,我們都會記得這個節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還有很多別稱:如端五、端陽、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和龍日等等。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的由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例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於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避和吳月民族圖騰祭等等,以上各由來的說法,都有各自的原因。其中紀念屈原之說,是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的。下面介紹端午節爲何用來紀念屈原的故事。

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因此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人們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大臣的思想是深刻的。

透過了對端午節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端午節有更多的瞭解,特別是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偉大的愛國大臣---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傳說 第3張

端午節是我國的法定假日,在這天,人們過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和經典的習俗有以下幾種形式:

1. 賽龍舟。相信大家都看過划龍舟比賽吧,它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賽龍舟的起源是相傳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直到今天,賽龍舟作爲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從現在的角度看,賽龍舟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了,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範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2. 插菖蒲、艾葉。這個習俗的出現是因爲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故相傳五月五日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爲“端午”。

3. 佩飾香包之類的小物件。端午節戴佩飾香包之類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顏色鮮豔,袋囊內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4. 食糉。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美味可口,很多人都喜歡,現在不管是在端午節那天或者在平時,吃糉子的人都很多。

端午節的傳說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鑑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裏,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孝女曹娥的傳說

故宮館藏曹娥投江磚雕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小漁村。村裏有個姓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曹娥她父親怕錯過漁汛,他不顧曹娥反對出江去捕魚。

父親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後來,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尋還沒見到父親。太陽快落山了,曹娥從她父親的夥伴口中得知: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父親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父親、父親”,拔腳朝下游追去。她在江邊來回哭叫。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見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縱身向江水撲去。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人們卻在下游十多裏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遊動。人們趕過去,發現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

據說波濤洶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爲,那是因爲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爲“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孃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節吃什麼

1. 糉子

做法:將糯米泡一夜,然後把花生米、豇豆泡6小時以上,五花肉切塊加醬油、姜、料酒、糖和鹽漿一夜。把糉葉泡軟,取一片糉葉折出一個三角,放一勺米,再放豆、花生米、肉和棗,最後再放一勺米。用手壓實米,把糉葉從上往下摺疊,疊成三角形,用棉線綁結實。在高壓鍋放進沒過糉子的水,上面壓一個盛水的盆,蓋好鍋蓋,扣限壓閥燒開一個半小時即可。

2.煎堆

做法:將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團,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後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麪糰作爲爲皮料。將紅糖、白糖加適量清水煮熬成糖膠液,再加入爆谷花、花生仁和芝麻仁拌勻成餡,並趁熱按成小團。然後取皮面55克,包入餡料750克,搓成圓形,灑上一層水後,粘上一層芝麻,即成煎堆生坯。最後鍋內加植物油燒至六七成熱,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圓形至熟即可。

3.吃鱔魚

砂鍋鱔魚的做法:先將冬菇浸軟去腳、燒腩切塊,蒜肉用將滾之油炸黃撈起,把鱔魚洗淨抹水斬塊,加醃料醃二十分鐘。然後將鱔魚沾滿生粉用滾油大火炸黃撈起,約二分鐘後重炸至金黃色撈起。再將生菜洗淨,切短段放在煲仔內。[美食中國]在鍋內放油一湯匙,爆香姜、蒜,放冬菇和酒半湯匙,加入調味煮滾,把燒肉和鱔魚兜均勻,倒落在己放有生菜之煲內,最後加蓋大火煮滾,放蔥和加油二湯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