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是誰改變了中國人的家居生活方式?

築宅屋 人氣:1.48W

我姐姐的一次失敗相親經歷也與宜家有關。才見了一次面的男人,第二次再見就拉她去宜家幫着選傢俱。逛了小腿痠痛,對方說“我們就在宜家吃點吧。”

這些年,是誰改變了中國人的家居生活方式?

IKEA四個字母,不知道何時起,已經承載了中國年輕人生活的大多數場景。這些場景裏有對未來家庭的想象,有對獨居生活的底線,也有關係待定的男女們的一次次交鋒。

上個月底,宜家創始人以91歲高齡去世。不少中國人都爲此而略感悲傷。這與宜家在中國長期的“軟植入”是分不開的。儘管大多數人可能連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名字都記不住,卻並不妨礙我們享用僅售1元的脆皮冰淇淋。宜家把成本壓到了,卻也將設計賦予每一件產品。這種保質控本的能力,讓即使是底層的消費者也能擁有美觀的家居,是一種無需質疑的偉大。

作爲宜家在世界上的消費市場,2016年宜家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125億元,年客流量接近1億人次。可以說對中國人的家居生活方式有着既廣泛又綿長的輻射。

這些年,是誰改變了中國人的家居生活方式? 第2張

在這一點上,能與宜家比肩的品牌,唯有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的第三任社長鬆井忠也曾公開表示,他們認可的全球競爭對手就是宜家,優衣庫則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上世紀80年代,日本陷入了嚴重的能源危機,經濟低迷。在這樣的時局下,消費者渴望能夠在市面上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無印良品抓住了當時消費者的心理,以“有理由的便宜”爲基本理念,做和百貨店同樣的品質產品,價格卻只賣70%。價格低廉的前提下,無印良品的包裝、品牌就十分簡單。用產品本身說話,而不靠品牌包裝,無印良品本身就是“無品牌”概念的詮釋。從開始的鉛筆、筆記本、食品逐漸擴展到廚房用具、房屋建築等領域,無印良品的產品種類已經達到7000多種,其產品始終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爲本。

自2005年七月進軍中國以來,無印良品在中國已經有200多家家門店,基本覆蓋中國全國,超日本本土店面數量一倍。2018年1月中旬,集酒店、餐廳、零售於一體的無印良品全球酒店正式開業,地點選在了中國深圳。像無印良品這種在全球開設連鎖店的企業,“在哪裏開店”是其成功的關鍵。把賭注壓在中國市場,可見中國消費者對該品牌一直有着較好的呼應。

無印良品曾在全球消費者市場做過許多調查,問年輕人爲什麼會選擇這個品牌。中國的年輕人有兩個回答是主流的:一是無印良品是日本品牌,感到很放心;二是無印良品的商業模式,能夠在一家店內購買生活中所需的大部分商品。

在的中國,我們能看到很多從“無品牌”概念出發的品牌商,不管是網易嚴選還是名創優品,它們或學習或模仿着無印良品的模式和思路,爲自己佔領一片市場。

實際上,真正撼動中國人家居生活方式的品牌並不多。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一共發生了三次消費升級。初次消費結構升級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糧食的消費逐漸下降,轉而對輕工業產品的需求逐漸上升。第二次消費結構升級則出現在上世紀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國人愛上了“老三件”和“新三件”,前者以自行車、手錶、收音機代表了中國的溫飽時期,後者以冰箱、彩電、洗衣機將大中華拉入了小康社會。現在,中國人的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正在上演。教育、娛樂、文化等相關產業都在飛速地增長和執行。與家相關的住宅、房產更是尤其突出。

2014年,中國出現了個原創家居工廠直造電商平臺——造作。造是製造,作是作品;造作即製造作品。創始人舒爲瞄準80後、90後這個羣體,希望藉助世界設計與中國製造並行的模式,爲中國當代的年輕人塑造一種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理念之下,造作與27個的近百位設計大師簽約,打造品質精細、價格適中的傢俱家居產品。造作的思路很清晰,它們將客戶羣體定位於——新中產階級。這樣的品牌定位也許在影響力方面,無法如宜家和無印良品那般具有普及性。但造作的出現,無疑給中居帶來一抹新的色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曉,傢俱還可以這樣設計?

這些年,是誰改變了中國人的家居生活方式? 第3張

另一方面,小米、華爲、海爾等都在不遺餘力地構建智能家居生態系統。2014年以來,中國智能家居已經進入爆發期,各大企業紛紛佈局。過去一年,蘋果、亞馬遜等國外實力企業也投入了智能家居產品的生產推廣中。家居智能化已經是不可忽視的未來趨勢。問題的核心在於,是否有企業能夠突破短期盈利的視角,站在爲中國人打造智能家庭的角度,真正地改變中庭生活方式?

無論是從風格、設計方面對中國消費者審美趨勢的引領,還是在科技、智能方面對中國消費者生活方式的顛覆,我們相信,終有能夠站在一間國牌實體店內,完成對家的所有設想。(來源:新浪家居)